先秦儒家修身思想融入地方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研究
一、引言
先秦儒家修身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念对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地方高校在德育教育中开始尝试融入先秦儒家修身思想,以期在大学生中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然而,在实践中,先秦儒家修身思想融入地方高校德育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旨在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二、先秦儒家修身思想融入地方高校德育的现状
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在德育教育中已经开始尝试融入先秦儒家修身思想,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儒家修身理念。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三、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
1、理念认知不足
部分地方高校在引入先秦儒家修身思想时,对其核心价值和深层意义理解不足。一些教育者仅停留在表面的文字解释上,未能深入挖掘儒家修身思想的现代价值和实践意义。这导致儒家修身思想在地方高校德育中的融入显得表面化,缺乏深度和广度。
2、教育方式单一
当前,地方高校在传授先秦儒家修身思想时,往往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导致儒家修身思想在德育教育中的传播效果有限。
3、儒家修身思想与现实脱节
部分地方高校在融入先秦儒家修身思想时,未能将其与现代社会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儒家修身思想被抽象化、理论化,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互动。这使得学生在接受儒家修身思想时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影响了其在德育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4、师资力量薄弱
地方高校缺乏具备先秦儒家修身思想专业素养的德育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儒家修身思想在德育教育中的传播和融入。一些教师自身对儒家修身思想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其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另一些教师则缺乏将儒家修身思想与现代德育理念相结合的能力,导致儒家修身思想在德育教育中的融入效果不佳。
四、对策与建议
1、深化对儒家修身思想的研究与理解
地方高校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或团队,深入研究先秦儒家修身思想的内涵、价值及现代意义,并加强与其他高校、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儒家修身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发展。定期开展关于儒家修身思想的专题研讨会、培训班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授课,提升教育者对儒家修身思想的理解与认识,为其在德育中的融入提供理论支撑。
2、创新儒家修身思想的融入方式与方法
地方高校结合本校特色,开设专门的儒家修身思想课程,将其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传授儒家修身理念与实践方法。在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等日常教学活动中,适时引入儒家修身思想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接受儒家修身思想的熏陶。组织儒家文化体验活动、志愿服务等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儒家修身思想的实际价值,增强其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3、构建儒家修身思想与现代德育理念的融合体系
深入分析儒家修身思想与现代德育理念在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共通之处,为二者的融合提供理论基础。结合现代社会实际和学生特点,探索儒家修身思想在道德教育、人格培养等方面的应用路径,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德育模式。
4、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与培训
地方高校积极引进具备儒家思想专业素养的德育教师,同时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与培养,提升其儒家修身思想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鼓励教师深入研究儒家修身思想,积极探索其在德育中的融入方法,为优秀教师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5、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定期开展儒家文化讲座、展览、演出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儒家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对儒家修身思想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儒家修身思想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其在学生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结论
先秦儒家修身思想融入地方高校德育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地方高校应深化对儒家修身思想的理解,创新教育方式,加强师资建设,以推动儒家修身思想在德育教育中的有效融入。通过不断努力,地方高校可以培养出更多具备高尚道德品质的优秀人才,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 清明祭扫,南京大学生为烈士寻亲成功
- 4月4日,清明时节,金陵华侨陵园内的军魂园肃穆庄严,来自金陵科技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的四名学生自发来到夏继虞烈士墓前
- 04-05 关注: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