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医科大学三下乡:弘扬闽域非遗,传承工匠精神
为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7月5日-7月9日,在各个领域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带领下,福建医科大学“文阅福州,遍览非遗”社会实践队前往福建省非遗博览苑、沈绍安漆艺博物馆、茉莉花茶文化馆以及三坊七巷开展了为期五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社会实践围绕非遗文化与工匠精神主题,对软木画、漆线雕、茉莉花茶窨制技艺、脱胎漆艺髹饰技艺等非遗文化开展调查,旨在于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主动走向非遗文化,助力非遗文化在新时代有新发展,传承工匠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队员合影
深入技艺制作,感悟非遗瑰宝
树立文化自信,弘扬非遗是关键。为了解软木画等非遗文化制作技艺与发展状况,实践队在博览苑中与传承人们通过点对点的交流,并邀请传承人展示制作手法,讲解技艺历史等方式,队员们知晓了非遗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深刻的感受到了一代代非遗文化传承人对于我国非遗深沉的热爱与期望。大家纷纷表示,在与传承人接触过程中,逐渐被他们的执着、奉献精神所打动,作为当代有志青年,我们应主动走向非遗文化,推动非遗文化在新时代以新的面貌走向人民群众,使非遗文化与文创相结合,助力非遗焕发新生。
传承人为队员介绍漆线雕制作工艺
弘扬工匠精神,助力非遗创作
工匠精神是传统手工艺制作中拥有的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传承中,工匠们主要通过亲自动手、实践,造就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正因如此,非遗文化在传承人一划一刻下显得如此多彩和绚丽,但随着各种机器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传统的手工艺的关注日渐下降,导致非遗文化的传承断代现象愈发严重。队员们通过与软木画传承人交流,认识到制作精细的非遗作品时,每一次落刀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成品,而成品受制于木质、刀刃厚度等因素,使得软木画等非遗文化无法被机器批量生产取代,同时由于人们对非遗文化的关注日益减少,主动学习非遗文化制作的有生力量不断减少,传承人无法充分的将毕生所学传承下去,再加上入门难、出师耗时长等因素,使得这类非遗文化不断衰微。所以,在如今迅速进步的时代中,青年应在“快”时代聚焦“慢”制作,假如无法投入非遗制作中,也应在宣传方面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传承人阐述当代工匠精神
文创携手非遗,青年肩负使命
在社会实践的最后,队员们深受鼓舞,决定为闽都非遗宣传事业贡献出一份力量。小队通过制作文创产品的方式,将软木画、闽剧等非遗文化融入到日常之中,制作出了日历、笔记本、书签等文创产品,同时将闽都非遗融入到文字,将人们的目光再一次带向非遗文化之中,号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学习非遗文化,传承工匠精神。
队员进行非遗宣传
至此,福建医科大学“文阅福州,遍览非遗”小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通过此次社会实践,队员们学习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展现了中华民族勇于拼搏,精益求精的精神风貌。作为新时代青年,对于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负有时代责任,应该竭尽所能将这些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传承中坚定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贡献出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