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将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长安大学赴陕西渭南“乡村振兴·服务三农”暑期社会实践队一行九人在指导老师侯梦阳的带领下,前往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开展为期七天的实践调研活动。
传承红色基因,绽放时代光芒
为真切感悟红色革命文化,接受红色思想洗礼,促进革命精神绽放时代光芒,实践队于7月8日,10日,11日分别前往了富平县习仲勋纪念馆,习仲勋故居习家大院以及康庄战斗烈士陵园,接受党的熏陶,缅怀革命先辈。在社会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坚定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团队首先进入习仲勋纪念馆,参观了解革命先辈的生平事迹。感悟先辈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在纪念馆中,团队深入了解了习仲勋同志的成长经历和革命历程,深刻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理念和高尚情怀。队员们通过习仲勋年表来了解习仲勋同志“奋斗一生,快乐一生”的奋斗精神,通过纪念馆中办公场景的再现感受先辈平易近人,一心为民的工作态度。参观过程中,队员们互相学习讨论了照片与展览物件背后的故事,在纪念馆的参观过程中,实践队员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习仲勋同志对党的建设,国家经济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卓越的贡献。
图为实践队参观习仲勋纪念馆
习家大院是习仲勋同志的故居,习仲勋同志在这里出生,也是从这里走向革命的道路。在这里,实践团队参观了习仲勋同志出生、成长的院落,了解了习仲勋同志的生平,重温了习仲勋同志的革命事迹,队员们对习仲勋同志光荣而伟大的革命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每一张照片都凝刻着习仲勋同志对人民的关怀,每一段影像都记录着习仲勋同志光辉的革命历程,每一个文字都凝聚着习仲勋同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精神。通过参观学习,实践队队员更深刻地了解了老一辈革命家的胸襟与胆识,一个个无私奉献、敢于担当、实事求是、不畏艰险的故事更是让实践队员为之感动,受之鼓舞。走出纪念馆外,再次看到墙上的大字:“党的利益在第一位”,队员们心中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通过学习,实践队员们备受鼓舞,感触良多,对这位把毕生精力和满腔热血都献给党与人民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一位实践队员表示:“终于明白了毛泽东同志为何赞扬习仲勋同志为‘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这样伟大的人物应该被历史铭记”。另一位实践队员表示:“习仲勋同志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将这份精神传承下去,为生民立命。”
图为实践队在习家大院合影
实践活动的第三站,队员们走进康庄烈士陵园。进入陵园,迎面便是康庄战斗革命烈士纪念塔,它矗立在安葬于此的373位烈士墓前,守护着这份肃静。实践队员在烈士墓前整齐肃立,默哀鞠躬,凭吊烈士,缅怀先烈。一方“忠魂”石刻凝聚着对英雄们的无上褒奖。通过阅读石刻上的记载,实践队员了解了康庄战役的故事,心中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随后队员们参观了富平英烈纪念馆。纪念馆中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件件饱经沧桑的文物,生动再现了康庄战斗的热血岁月,定格了血与火的革命记忆,让实践队员们肃然起敬。
图为康庄烈士陵园“忠魂”石刻
英雄精神终不朽,星火世代永流传。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游客纷至沓来,重温革命历史,通过这次的实践活动,队员更加认识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革命先辈们顽强拼搏和勇于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传承、发扬光大。
走访产业园区,助力乡村振兴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使农业农村与城镇协调发展,这是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也是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了解农村现代化进程,7月12日至13日,实践队前往富平柿饼种植园以及花椒产业合作社进行实地调研。
炎炎夏日,热情似火。实践队员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走进柿饼种植园。据了解,富平柿饼是以当地种植的传统名优柿子品种“富平尖柿”为原料,经过清洗削皮、日晒压捏、捏晒整形、定型捂霜等多道工序精细制作而成。作为陕西特产,已入选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柿饼种植园负责人向队员们介绍,近年来,富平县按照一个目标、四大项目、五化行动的“145思路”,着力打造百亿级尖柿产业发展强县和国家级柿子产业中心,推出了“富平柿饼,甜蜜中国”全新公用品牌,通过召开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成立柿子产业研究院,发布中国柿饼高质量发展《富平宣言》,公布富平柿子产业指数,进行柿产品溯源系统建设等一系列举措,推动柿饼产业发展,拓展柿饼销售市场,柿饼产销量连续创历史新高。截至目前,富平县柿子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65亿元,有力地助推了当地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通过参观学习,实践队员了解到富平柿饼已经实现产业化,通过互联网平台积极宣传和推广产品,大大降低了市场风险,高度发展的科技技术极大推动了柿饼产业的发展。
图为实践队参观尖柿产地
此外,实践队深入花椒种植园区,参观花椒生产车间,了解花椒生产过程,调研花椒产业发展现状。据产业园负责人介绍,花椒在富平县栽培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因地制宜地选育出了许多优良的栽培品系。其中,大红袍花椒和槭椒在生产栽培中占95%以上。花椒是重要的油料树种,其种子含油25%—30%,出油率22%—25%,油具有辛香味,除供食用外,还可作为工业用油,另外含有丰富的亚麻仁油二酸。其叶、果皮含芳香油,提取精制后可作香精原料,并可入药,作为我国重要的出口物资,出口至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为国家出口创汇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实践学习,实践队员深深感慨于富平花椒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富平县的重要经济作物和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花椒产业在富平县的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上定会释放更大的动力。
图为实践队学习花椒养护知识
农业发展离不开对农产品的价值挖掘和产业化发展,让农民手里的农作物卖出去,是为农民创收,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措施。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生产时节约成本,在加工时机械化,在销售时扩展销路,采取有效的营销方式。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非遗技艺
民族传统技艺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华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更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传统技艺面临技艺失传,人才断层的问题,给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带来不少冲击。为此,实践队前往富平陶艺村和宫里镇石刻厂,寻找传统技艺的魅力之处。
实践队员走进富平陶艺村省级研学基地,探访陶艺的制作过程。陶艺,广泛讲是中国传统古老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艺术形式,从历史的发展可知,“陶瓷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文化积淀历程,它与绘画、雕塑、设计、以及其他工艺美术等有着无法割舍的传承与比照关系。实践队员走进陶艺销售店面,了解陶艺的销售模式。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富平县着手于陶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既要培育人,更要形成优质产品和产业。富平陶艺村是国内首家以陶艺为主题,集国际陶文化沟通、生态观光、餐饮住宿、休闲旅游、陶艺制作体验、陶艺售卖于一体的产业园区。据富平陶艺村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富平陶艺村总投资已达10亿元人民币。富平陶艺村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目前,富平陶艺村已经吸引了数百位艺术家和手工艺人前来创作,同时还开设了多个艺术培训课程,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富平陶艺村还举办了多项文化活动,如陶艺展览、文化讲座、艺术交流等,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体验。在此次富平陶艺村的探访实践中,实践队员了解到陶艺制作的过程,了解到陶艺规模与产生的经济效益,更了解到传统工艺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传承和发展传统工艺不仅是对这项工艺的完整保留,生命延续,更是助力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图为陶艺村精美工艺品
富平石刻分布极广,其中尤以宫里石刻最为闻名,实践队来到宫里镇建材石刻业工会联合会,工会负责人非常热情的欢迎队员们。负责人向队员们介绍了石刻厂的主要营业范围,以及主要特色,其雕刻产品主要有牌楼,砚台,护栏,柱鼎等。选材主要以该县乔山山脉的墨玉石为主,拥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随后负责人带实践队参观厂内的雕刻成品,这些成品雕工精细,形式多样,栩栩如生,其制作之精美,深深吸引了实践队员。在此过程中,有工匠正在雕刻一块碑石,成员们在旁观察了其制作的过程,切身体会石刻工匠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实践队在与负责人的交流中了解到,富平作为陕西石刻保护和研究的重点县市之一,全县石刻作坊、企业已达460多家,约有八千工匠从事于这项行业,他们不仅肩负县内石刻产业的发展重任,更是肩负着这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然而目前学习这项技艺的人都在35岁以上,技艺的断代问题亟待解决。
图为实践队成员观摩石刻工艺品
保护和传承好民族传统技艺,必须要注重文化遗产的收益变现,有市场才会有生产,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对传统工艺品的宣传力度,同时也需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鼓励民间艺人带徒授艺,拓宽传承路径。相信流传至今的历史文化可以转变成市场效能,为乡村注入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激活乡村旅游市场活力,不断实现传统技艺的代代相传。
本次社会实践,实践队从红色文化、产业振兴、非遗传承三个方面开展了实践活动,深刻认识到富平县将传承先辈红色基因,绽放时代光芒置于重要的地位,切身体会到柿饼、花椒等特色产业在富平县全面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意识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非遗技艺的必要性。本次实践活动勉励实践成员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将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为乡村振兴贡献出自己青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