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贴切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回信中提出对广大青年要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的殷切希望,以实际行动助力“三农”工作开展,商丘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走进乐器之乡小队”实践团队于7月15日抵达兰考县徐场村——中国民族乐器之乡开展实地调研。
在活动开始前,团队成员通过网络平台对徐场村有了一定的了解,了解到徐场村“一棵树“的故事:徐场村村民通过一棵棵泡桐树,用三年时间,摘掉贫困村的帽子,走上实现小康生活的大道。这巨大的转变让团队成员感到震撼,通过网络渠道联系到了当地村主任,约定好时间赴当地展开调研,对民族乐器制作艺人进行访谈,揭密脱贫原因。
图为村主任介绍家庭式手工作坊。通讯员 郭悦 供图
一、小小泡桐树,隐藏大财富
7月1日上午6时,实践团队成员从商丘出发,通过多种交通方式,历经三个小时于上午9时到达徐场村。在村主任的带领下开始对徐场村展开调研。在与当地村民面对面交流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徐场村当地一百零五户人家中,有九十多户都有民族乐器家庭作坊,这不仅能带动邻村的村民就业,而且能够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村主任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来到了村里制作高端古琴的作坊:七贤作坊。村主任首先带领团队成员来到展厅参观了一些已经制作好的古琴,并详细地介绍了琴的组成部分。接着村主任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了生产车间,在这里,团队成员参观了古琴的制作过程,见证泡桐木是怎样一步步成为古琴的。徐场村的乐器制作不止古琴这一个种类,还有古筝、琵琶等。为全面调研,团队成员来到了“真秦乐器“作坊,他们被各式各样的古筝迷乱了眼。这些古筝按顺序被摆放在一起,上面还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原来这些花纹都是由当地的师傅自己手工雕刻的,随着技术的发展,村子里逐渐引进了专业的激光雕刻技术替代了工匠的手工雕刻,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完善了徐场民族乐器制造的产业链。
图为徐场村村主任介绍古琴的制造工序。通讯员 郭悦 供图
二、“一户富“带动”全村富“
徐场村的乐器作坊先前只有一户人家,作坊老板为村子里的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帮助当地村民练就乐器制作的本领。在2014年被认定为国家级贫困村后,在村两委的大力提倡和帮助下,大批村民建立了自己的作坊。如此,徐场村的乐器生产已经发展成为规模生产,乐器生产让村民收入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徐场村走出了一条依靠民族乐器产业脱贫的特色道路。此外,堌阳镇打造了“巧媳妇“工程,徐场村就是其中一个就业基地。徐场村不止自己富,还带动附近村民共同走向通往富裕的康庄大道。
图为堌阳镇“巧媳妇”工程简介。通讯员 郭悦 供图
三、紧跟发展潮流,民族乐器走向世界
在村主任的介绍下,团队成员了解到,过去徐场村乐器的销售主要是村民自己背着乐器走到县城推销。但随着电商的不断兴起,徐场村改变了销售思路,在村里大学生的帮助下,他们借助网络渠道进行销售,他们的乐器已经销往全国各地。而现在借助网络销售,依靠自身良好的品质,徐场乐器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现在每天下午五点,各个物流平台的小哥齐聚徐场村广场,将这些品质优良的民族乐器装车发货,销往全国乃至世界。
图为徐场村一家作坊的直播设备。通讯员 郭悦 供图
四、实践总结
此次在徐场村的社会实践,让团队成员感受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农村产业迅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一系列伟大成就。真正理解当代大学生与乡村振兴的直接关系,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回信中的指示,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在徐场村村口合影。通讯员 郭悦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