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环境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尊严,尤其是残疾人士、老年人及有特殊需求群体的社会参与度和生活质量。随着法治社会的深入发展,检察院公益诉讼功能在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公正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无障碍环境建设日益成为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指标。
2024年8月4日至8月15日,武汉大学“无障碍,无障爱”环境建设检察院公益诉讼功能拓展调研实践队赴15省30市开展实践活动,旨在深入探索如何通过公益诉讼这一法律途径,进一步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法治化进程,为构建更加包容、平等、无障碍的社会环境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深入实地走访,考察无障碍环境建设现状
为了解各地无障碍设施建设及实际使用情况,“碍来碍去,有爱无碍”队员们于8月4日至8月15日分组前往多个地区实地走访,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新西兰在内的多个省份与国家进行深入调查实践,重点关注道路交通情况、适老化基础设施、无障碍设施以及无障碍适老化信息服务等无障碍环境建设现状。
通过实地考察,实践队员们发现,武汉市大部分城市道路均建设有盲道,整体数量和规模庞大,被占用的情况较少,但仍存在共享单车、电动车阻拦盲道、占用盲道的现象;无障公共服务也越来越贴近现实需求,例如在公交车普遍设立了爱心专座,洗手台也分为高位与低位。但与此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上海市浦东区某地区的非机动车停车线设置不合理,即使是很规整的摆放也会超线影响盲道,并且划线紧贴盲道,完全没有留安全距离。面对这些现实中仍存在的隐患,各部门应协调共同解决无障碍设施的不当规划与应用。
图为江苏南京地铁盲道旁引导线
图为上海浦东某地区停车线紧贴盲道现象
同时在与暨南大学的接洽合作中,实践队员们在广州残联的小程序上上传了在实地调研中发现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具体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从实践层面推动各地无障碍环境设施建设。
行有所获,共绘无障碍环境蓝图
在为期两周的实践中,实践队员们意识到无障碍环境不仅是文明素养的体现,更是对共享空间的尊重。通过深入考察无障碍环境的建设现状,并积极参与到盲道清理活动中,他们不仅帮助解决了部分地区盲道被占用的问题,还提高了公众对于无障碍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实践队员们在此次志愿活动进行了总结与反思,他们认为,尽管无障碍适老化环境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细节和实用性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在一些公共场所,虽然设置了轮椅通道和盲道等无障碍设施,但这些设施有时会被随意占用或缺乏必要的标识指引,导致实际使用效果大打折扣。
无障碍设施的进一步建设和维护,不仅仅是政府和设计师的责任,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参与其中,提高对无障碍需求的认识和理解。社会组织需要开展更多的公众教育活动,提高人们对无障碍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与此同时,政府也应鼓励社会各界提供反馈,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无障碍设施存在的问题,并加强监管措施,确保无障碍设施得到妥善维护和使用。在一些地区,无障碍设施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优化,利用新技术提高无障碍设施的智能化水平,使其更加人性化。
通过本次志愿活动,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在其中可以发挥的作用。爱无界,行无碍,我们期待着携手合作共同打造一个更加包容、平等、无障碍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便捷、安全的公共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