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徽州,徽墨传承新征程
7月18日,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团队参观了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博物馆整个展陈分为"天下徽州、遥忆徽州、寻根徽州、秋兴徽州、梦里徽州"五大板块,以徽州历史为主线,是徽州历史文化的集中展示窗口,也是徽州古城中文化阵地打造的新亮点。在博物馆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徽墨的发展从明清时期逐渐走向兴盛再到近现代逐渐式微。随后团队前往歙县古城墨砚博物馆,分别从徽墨的历史、制作、鉴赏、用墨、藏墨和歙砚的历史、制作、鉴赏、保管两条主线去感受徽墨和歙砚在徽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团队成员看到了歙砚从矿坑原石被开凿后,再被工匠雕刻镂花,用细砂纸打磨至表面光滑,触手温润如玉。胡秋生馆长说:“墨和砚的关系就像是夫妻,是相辅相成的。” 歙砚提高了人们的书写作画的效率,用老坑歙砚研磨只需三四百圈就可以得到如漆的墨汁,其他砚台需研磨上千圈。
参观完博物馆,团队成员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歙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歙县古城墨砚博物馆馆长胡秋生进行了专访,胡秋生馆长说:“歙砚本身就是人们喜欢中华文化的载体,国家对这一方面也比较重视,我们会把它传承下去。”当被问到科技发展对歙砚有何影响时,胡馆长表示,将美感与时代元素结合才能创造好的作品,科技发展可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价格低了,人们的购买欲也会提升。现在的砚台价格区间适用于不同的人,只要喜欢就可以购买砚台。
走进徽墨厂,文化弘扬在行动
7月19日,团队来到了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在工业化发展迅猛的今天,老胡开文墨厂仍然坚持古法制墨,坚持取烟、和料、木工、模具雕刻、制墨、打磨、晾墨、描金等八道工序。团队成员们参与到了制墨的每一道工序,看古法烧制松烟,抡起八斤重的大锤子反复捶打墨胚,在模具中压制成型,置于阴凉的房间阴干8到12个月。团队成员在师傅的带领下亲自体验锤墨过程,感受万锤终成一方墨的不易。
(图为师傅在指导团队成员锤墨)
墨干燥后,还要将墨面上的款识纹样作描金添彩处理。一般以上金色和银色为主,故名描金。描金层要求光亮、整洁、色层均匀。讲解员说:”描金的作用,不仅是好看,而且有密封作用,使墨保持一定的湿润度。”来到描金车间,师傅们亲自教导团队队员如何给墨“增光添彩”,一点一沾,轻轻落笔,一块艺术品就诞生了。
老胡开文墨厂坚持古法,也善于利用科技。徽墨厂抓住时代“脉搏“,通过开展研学旅游、直播制墨过程等方式,让徽墨文化被更多人看见,团队成员也加入墨厂的直播间,在师傅的教导下体验锤墨,为徽墨文化的传播作出贡献。
团队成员们与老胡开文墨厂的董事长周美洪先生座谈交流,被问到在新时代的冲击下是否徽墨的传承时,周美洪先生自豪地表示不会忧虑,“以前工厂的产品90%都是出口日本,而现在主要卖到国内,我们工厂也注重墨的质量,不是以前的就是好的,我们会取其精华,不断创新”周美洪先生表示,十几年来,中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发展,博物馆能如此好的保存下来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徽州的老企业保存的这么好也离不开各个地方的贡献。
万载存真,创新引领未来路
接着团队来到了项氏徽墨展示馆,馆长项德胜大师作为徽墨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徽墨的原材料具有非常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每一种原材料的背后都是为专门功能服务,因此徽墨书写将字画永久的保存下来,避免虫蛀和褪色。当团队成员问到如何应对随着鉴赏价值衍生出的徽墨的保存问题时 ,“我们从配方解决了徽墨难以保持的问题,配方不能是一成不变的,以前的徽墨主要是好用,现在还要能千年不朽,我们改变了油烟、松烟的配比,还采用了现代的科技,”如今的徽墨较以往的徽墨保存的更久,观赏价值更高,也有了不一样的意义,“民间有小孩点朱砂避邪,点的就是朱砂墨”项德胜大师说道。
拈来轻、磨来清、一点如漆、万载存真。徽墨,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和传承。通过“墨香拂古训 自古诉今请”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深刻挖掘当地的文化瑰宝,探索徽墨传承与发展的道路,团队成员们在这些老师傅们的身上感受到了真正的工匠精神,正是有他们的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守正创新,才能将徽墨古老而珍贵制作工艺代代流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