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政策导向,进一步探索恢复性司法理念在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中的应用与成效,推动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高质量发展,2025年寒期,武汉大学“恢复到再融入:恢复性司法导向下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成效研究”实践队一行深入基层,走进多个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等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相关部门。
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团伙化趋势,国家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与教育挽救工作也愈发重视。传统的惩罚性司法模式在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上存在诸多局限,而恢复性司法理念强调修复犯罪行为所造成的伤害,帮助罪错未成年人回归社会,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社区矫正是实现这一理念的重要途径,通过在社区环境中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矫正与帮扶,帮助他们恢复社会功能、重新融入社会。
如何通过社区矫正实现罪错未成年人从“司法惩戒”到“社会融入”的平稳过渡?如何整合多方资源构建长效支持机制?围绕这些问题,实践队以理论结合实践,展开深度调研,以期深入了解恢复性司法在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中的实际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为完善相关制度提供实证依据,助力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矫正体系。
法律机构:专业力量的深度参与
2025年1月24日,实践队员付佳卉在北京大成(沈阳)律师事务所访谈时获悉,当前未成年人矫正存在“精准矫治不足”与“心理支持短缺”两大痛点。律所计划通过建立长期跟踪机制、引入社会工作者等方式优化服务。同日,文雅婷在湘潭市雨湖区人民检察院调研发现,当地通过“检察监督+多部门协作”模式确保矫正程序规范,但家长缺位、学校参与不足等问题仍制约实效。李思杨在三穗县人民检察院采访了未检部门检察官,并参观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设立“青禾·未检”工作室致力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此外,三穗检察与贵阳南明启明社工签订精准帮教协议,并携手多部门构建社区矫正体系。
1月25日,队员李紫瑶在与湖北省南漳县人民法院罗法官交流过程中了解到一例盗窃案的具体处理流程,即法院首先综合考量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因素,制定包含法治教育、技能培训的个性化矫正方案,并联合社工机构定期回访。“通过教育和引导,让这些犯了错的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重新回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上,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双赢。”罗法官强调。而新乡市凤泉区人民检察院朱检察官在接受周凡斐采访时指出,当前未成年人矫正工作已进入“深水区”,需进一步强化家庭责任与社会包容。
行政部门:协同联动的制度保障
1月20日,实践队员张梦琪前往湖北省荆州市民政部门实地调研,了解到该地正通过“互联网+矫正”模式整合心理服务机构资源,但跨部门数据共享壁垒尚未完全打通。高诗颖在对访谈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司法局执法大队长中知悉,当地依托专业心理测评工具识别矫正对象风险,打造“黄丝带 同心帮教”创新品牌,引入民盟等社会力量参与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如提供心理辅导、慰问等,通过优化志愿者库、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提升社会力量参与度。
云南省宣威市双河乡司法所的实践更具基层特色:通过清扫、绿化村庄等义务劳动培养矫正对象社会责任感,并联合社工机构提供基础心理辅导。当地司法所所长在接受邹品垚采访时表示:“在农村地区,由于缺乏法院和检察院,司法所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司法所不仅负责社区矫正工作,还涉及法律援助等职能。”队员陈雯茜对江苏省南通市林西村关委会的调研则暴露出关委会等部门基层专业力量匮乏的普遍困境,呼吁提供更多法律力量支持。
24日,杨子毅就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访谈了宣威市司法局社区矫正中心周主任。周主任介绍了司法局通过定制个性化矫治方案、心理辅导等方式,助力未成年人回归正常生活。司法局与多部门协作,形成高效工作机制。尽管面临资源投入和跨部门协调等挑战,但司法局仍在不断探索创新。
社区现状:基层实践的挑战探索
在实践过程中,多位社区工作人员向队员蚁仕杰坦言,未成年人矫正面临“三难”——人员配备难、资金筹措难、监护人配合难。尽管如此,社区仍尝试通过职业培训、志愿活动等个性化矫正方案帮助矫正对象重建社会联结,但受限于资金和专业人员不足,效果并不理想,当地希望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模式弥补专业力量不足。
社区工作人员还指出,尽管与检察院、司法局等部门建立了沟通协作机制,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信息不畅、协作不够紧密等问题。社区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支持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注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就是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恢复到再融入”,不仅是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的生动描述,更是我们对罪错未成年人的殷切期望。在恢复性司法理念的指引下,通过法院、检察院、司法局、民政局、关工委及社区等多部门的共同努力,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未来,该实践队将继续秉承“以人为本、关爱成长”的理念,持续追踪典型案例,加强与各部门的合作与交流,构建“理论-实践-政策”转化闭环,共同推动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力争让每一个迷途的未成年人都能在关爱与帮扶中重拾信心,顺利回归社会,实现从“恢复”到“再融入”的完美蜕变,为破解未成年人矫正难题、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青年智慧。
以法为舟,以爱为桨;司法有界,未来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