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宠物数量快速增长,2025年全国宠物总量已突破2亿只。庞大的养宠群体在促进“宠物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疫病传播风险、人宠矛盾激化、监管体系滞后等问题。为探究城市宠物防疫的痛点与纾困路径,武汉大学“和谐人宠,文明共生”寒假实践队于2025年1月16日深入湖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省疫控中心”),与专家团队展开深度访谈,并结合政策文本与实地案例,梳理湖北省在宠物疫病防控中的制度创新与实践经验。

根据《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指导意见》和《湖北省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2021-2025年)》,动物疫病被划分为三类:重大动物疫病(如禽流感、非洲猪瘟)、重要动物疫病(如布鲁氏菌病)和生产性疫病,分类标准基于疫情传播风险、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程度。省疫控中心专家指出,当前工作重点仍以传统畜牧业疫病为主,但随着宠物数量激增,人畜共患病(如狂犬病、布鲁氏菌病)和宠物特异性疫病(如犬细小病毒病、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的防控优先级显著提升。
以狂犬病为例,湖北省推行“强制免疫+智能监测”双轨制:一方面要求犬猫养殖场和宠物主落实狂犬病疫苗接种,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时追踪免疫覆盖率。此外,针对宠物疫病的实验室检测能力也在强化,如武汉市已试点犬猫疫病第三方检测机构,逐步形成“政府指导+市场参与”的技术支撑网络。
在应急机制方面,湖北省建立了“法律框架+部门协作+技术迭代”的三级响应体系,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动物疫情。法律框架层面,湖北省依据《动物防疫法》《生物安全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和操作指南,确保疫情应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部门协作方面,省疫控中心牵头,联合农业、卫生、公安、交通等多个部门,建立了跨部门联动机制,确保信息畅通、资源整合、行动一致,力求通过定期演练和培训,实现各部门的协同配合能力的提升。最后,在技术迭代方面,湖北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了数字化疫情监测和预警平台,实现了疫情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共享。通过这一三级响应体系,湖北省在应对突发疫情时能够迅速反应、精准施策,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疫情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尽管制度框架逐步完善,宠物防疫仍面临两大核心难题:
1. 非法交易监管薄弱
宠物市场存在检疫漏洞,部分商户为降低成本逃避检测。省疫控中心专家坦言:“基层防疫人员不足,市场巡检难以常态化。”对此,湖北省探索“民间实验室+政府督导”模式,授权第三方机构开展犬猫疫病检测,并通过立法强化各方责任(如《湖北省动物防疫条例》通过具体条文的修改,夯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部门监管和防疫主体责任(第四条、第五条、第七条);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共治、责任明确的动物防疫工作机制(第三条)。
2. 流浪动物管理困境
流浪动物是疫病传播的高风险源。省疫控中心联合多地开展“智能收容”试点:通过佩戴智能定位项圈、建立流浪动物数据库,实现动态监测。然而,财政投入不足和公众意识欠缺仍是主要障碍。

基于调研成果,实践队提出以下建议:
完善立法体系。推动《宠物防疫法》专项立法,明确饲养人责任、交易市场规范及流浪动物管理主体。参考《湖北省动物疫病净化工作实施方案》,将宠物疫病纳入区域化防控框架。
强化技术支撑。扩大第三方检测机构覆盖范围,推广便携式检测设备(如犬瘟热快速检测试纸)。同时,利用AI图像识别技术辅助疫病筛查,降低基层工作负荷。
推动公众参与。借鉴长江大学动科学院的社区调研经验,开展“宠物防疫科普进社区”活动。例如,九阳社区通过志愿者入户宣传,养宠家庭疫苗知晓率显著提升。此外,可联合公益组织(如武汉市小动物保护协会)建立“领养+免疫”一体化平台,减少遗弃行为。
湖北省的实践经验表明,宠物防疫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治理能力的体现。通过政策创新、技术赋能与公众教育,城市有望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防疫共同体,最终实现人与宠物的和谐共生。“人病兽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天下无疫”的愿景需全社会共同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