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来自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博士村长队伍——青春与军魂的对话,在退役复学研究生蔡定发带领下深入乡镇,走访8位退役军人,探访晴隆24道拐等红色遗址,用镜头与笔触镌刻老兵故事,传承红色精神。
一、听战火回声,忆峥嵘岁月
高原坚守者:雪域赤子与反恐尖兵
谢定才(71岁,首批驻藏士兵):1974年放弃教职驻守西藏,在海拔六千米的唐古拉山脉,与战友砍柴种菜、誊抄墙报至手指僵硬。谈及边境对峙,他目光如炬:“枪不能开,靠拳头和匕首争地界!”
杜松(29岁,武警西藏总队退役):零下30度执勤直面高原肺水肿,昏迷中经历“鬼门关”。反恐集训荣立三等功,疫情中推迟婚礼坚守岗位:“即使脱下军装,仍是人民的子弟兵。”

雪域赤子谢定才,反恐尖兵杜松
战场淬炼者:血与火的忠诚
饶之礼(68岁,对越自卫反击战机枪手):左腿残留未取弹片,回忆902高地血战:“12名战友全部牺牲,炮弹炸响时,我以为要永远留在那里。”战后因部队解散遗憾退伍,提及儿子未能参军时哽咽:“这是我一辈子的遗憾。”但说起战场英语“Hands up, come with me”,他仍会展露笑容。
陈建红(正营级中校,服役22年):曾带队戍守中印边境,“枪口对敌,后背留给祖国”。他寄语青年:“你们的战场在实验室、在科技前沿。用知识筑牢国防,比我们当年拼刺刀更重要!”
李云吕(90年代女兵代表):五年军旅磨砺出“不输男儿”的坚韧。训练磨破皮肉是常事,“坚毅眼神就是勋章”。她与军人丈夫因军旅“三观一致”,寄语青年:“女孩子的青春,也可以在迷彩中绽放!”
梁光玉(58岁,消防兵):四年半消防生涯,火场逆行无数次。含泪回忆班长牺牲:“他推我出去,自己再没回来……共同的伤痕比勋章更珍贵。”他与战友“散作星辰,聚为烈火”,誓言用生命守护生命。

“钢铁机枪手”饶之礼,使命传承者陈建红


女兵楷模李云吕,消防英雄梁光玉
转型与传承:从战场到新时代
徐绍生(服役23年):为“看山外的世界”参军,从贵州娃成长为国门卫士。退役后投身退役军人事务,书架上《高原作战手册》扉页写着:“若有战,召必回!”
李志诚(服役18年):亲历军队从“人海战术”到“科技强军”的转型,强调“学历是新时代军人的必修课”。
许广申(90后退役军人):2023年赴云南边境执行反恐任务,穿越密林守护边民安全。他说:“每一次巡逻都是对体力和意志的考验,但守护边疆安宁是我们的信念。”


开拓者徐绍生、转型先锋李志诚、退役不褪色许广申
二、寻红色足迹,承不朽遗风
晴隆24道拐:抗战生命线的精神密码
这条“S”型盘山公路,曾是中缅印战区的运输动脉,承载国际援华物资。其险峻地势象征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邹习祥故居:冷枪英雄的初心萌芽
在贵州山区故居,少年邹习祥的狩猎经历铸就坚韧性格。抗美援朝战场上,他化身“冷枪英雄”,雪地潜伏精准歼敌。他的事迹彰显中国军人的热血担当,成为抗美援朝精神的永恒丰碑。

一条抗战公路上的红色精神密码--二十四道拐,英雄故居--邹习祥
三、触摸军功温度,点燃强军信念
通过赴退役军人事务局详细了解政策,赴退役军人事务局,调研座谈会合集,通过实地走访,了解退役军人的相关政策,以及真实的军人退役后的情况,以便我们更好的了解退役军人的需求。


四,追随伟人足迹,争做时代新人
从雪域高原到战火前线,从反恐战场到烈火险境,这些老兵用青春铸就军魂。他们的故事没有华丽辞藻,只有铮铮铁骨与滚烫初心。触摸了这些故事,才知道和平的重量。当青春与军魂对话,传承的不仅是历史,更是永不褪色的精神火炬——那是军人的脊梁,亦是民族的魂魄。
调研虽已落下帷幕,但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却永远在路上。我们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让红色文化在我们生存的这片热土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